研究院新闻

    • 2025年6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在海南崖州湾科技城联合成立“海洋塑料绿色循环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院长李欣、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海洋塑料循环研发中心主任姜雪峰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士见证联合实验室揭牌。 当前,塑料污染问题已逐渐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焦点环境问题,其中,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尤为严重。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海洋塑料垃圾难以回收,对其治理和再利用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海洋垃圾智能回收船舶研发,构建了“
      >
    • 2025年6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阿语)发布专题报道《科技打开通往“无塑料未来”的大门:中国以创新技术应对全球塑料污染危机》,聚焦报道了华东师大光催化塑料降解新技术。报道指出,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危机,尤其硬质塑料的处理更是世界性难题。传统焚烧方法能耗高、碳排放巨大,且效率低下。华东师大科研团队独辟蹊径,成功开发出基于光催化的塑料降解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报道特别引用了华东师大海南专项博士研究生黄蕊的生动比喻:“硬塑料颗粒间存在无数顽固的‘分子锁’,而我们的光催化技术,正是一把高效环保的‘神奇钥匙’,能在光照条件下精准打开这些‘锁’
      >
    • 2025年6月10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副院长徐若愚带队赴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调研,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李芸会见了研究院调研组一行。 会上,调研组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及海南研究院的总体情况,向农业厅领导汇报了海南研究院近期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拟在琼落地转化的最新技术。双方围绕环境治理、生态养殖、绿色农药及乡村振兴等方向展开深入研讨。李芸表示希望未来能在海南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近海近岸塑料垃圾治理、桡足类饵料研发以及渔业养殖水体污染防控等方面与华东师范大学展开合作,并希望双方尽快建立协同机制。在海口市期间,调研组还先后赴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华东
      >
入驻团队

科研成果

  • 硫醚及其衍生物,是化石能源粗品中主要含硫成分。由于硫醚化合物对金属催化剂的毒化效应,催化脱硫转化一直是化学化工领域的挑战与难点。近年来,低价过渡金属催化芳基硫醚的C(sp2)–S键官能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例如Liebeskind-Srogl交叉偶联反应,硫醚复分解以及脱硫胺化反应等。但是这些策略往往需要较高的催化剂用量、大位阻的配体、过量的转金属化试剂以及较高的反应温度。最近,可见光催化已逐渐成为有机合成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由于芳基硫醚具有较低的还原电势 (Ph2S:Epred = -2.8 V vs SCE),而且分子内硫原子与芳香π体系之间具有较强的共轭效应 (二苯基硫醚 (Ph2S)
  • 塑料污染是人类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危机,而在各类塑料中,工程塑料的降解回收更是困难重重。5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姜雪峰和赵银松研究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可见光/丰产铜催化的芳基脱砜氯代策略,在常温常压空气兼容条件下,高效突破了聚砜塑料(PSFs)的升级回收。姜雪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应当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工程塑料在低能耗、真实场景下的降解回收。让高分子材料能够重新回到有价值的单体,就能产生经济的循环,这对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 塑料的化学回收策略能够将废弃塑料降解为单体或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是实现塑料循环利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特种工程塑料因其优异的耐高温、耐磨损及抗化学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电子器件及医疗器械等领域。因而,也给特种工程塑料的化学降解与升级回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性。近日,华东师大姜雪峰教授和赵银松研究员系统综述了特种工程塑料的化学降解与升级回收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涉及聚苯硫醚(PPS)及聚芳醚类塑料(包括聚醚酮PEEK、聚砜PSU、聚亚苯基砜PPSU、聚醚砜PES)。
  • 在蔚蓝海岸与金色沙滩之间,红树林是一种有着独特生态魅力的存在,在抵御台风大浪侵袭、高效存贮海岸“蓝碳”及加速滩地淤高和向海伸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过去的50年间,由于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全球红树林生态系统20%~35%大面积退化或死亡。1973年以来,我国红树林面积减少约43%。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通知公告